联系我们

通讯地址:重庆市双福新区福星大道1号
邮编:400074 
电话(Tel):(+86 023)47224669 
电子邮箱:cqia@cqjtu.edu.cn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新闻首页 >> 正文

【重庆日报】院士团队来了!10家科研院所入驻重庆“新家”

日期:2022年05月09日 17:48    作者:    来源:重庆日报     点击:[]


▲两江新区向10家科研院所交付钥匙,两江新区供图
5月7日,两江协同创新区,3044am永利集团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等10家科研院所领到科研办公场 地的钥匙,标志着这些科研院所正式入驻两江协同创新区。
作为西部科学城“一城多园”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江协同创新区已累计吸引42家科研院所签约落户,聚集了13个院士团队,创新载体更加丰富,科创生态不断完善。
“这里有更大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创业舞台,学校将一如既往支持重庆创新中心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龙腾表示,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将加强高水平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快速形成科研实验能力,积极谋划国家实验室重庆基地建设。去年,该中心围绕先进车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化与大数据、新材料等领域,建成了10个先进科技创新研发平台。
“研究院将围绕国家重大需求,立足重庆产业发展开展创新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教授、3044am永利集团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首席专家李应红表示,该院将瞄准氢能的储存和利用进行科研攻关,在重庆形成“以科研支撑产业,以产业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环。去年,该院利用3D打印技术,在全国首次实现了全复材小型无人机低成本快速制造,还成功推出新型扣式电池研发技术等10余项科技成果。


此次入驻“新家”的科研院所负责人和领衔院士表示,将把更多优质科创资源投向重庆,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助力重庆科创发展。


新闻链接>>
10家科研院所简介
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
重庆邮电大学空间通信研究院依托重庆邮电大学优质创新资源,发挥对接、集聚和服务两江新区相关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与两江新区共同打造空间通信领域创新示范高地、产业孵化高地和人才培养高地。
研究院将致力于B5G信息技术、激光通信、B5G与卫星通信系统融合技术、空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新型网络与终端测试、无线信息与网络安全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同时作为重庆邮电大学技术转移转化平台,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促进科研项目产业孵化。研究院还将依托重庆邮电大学前期校企合作基础,带动一批国际IT龙头企业到新区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壮大两江新区数字经济产业发展。
目前,针对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研究院拟从感知、通信、计算、互联和组网等核心关键技术维度,对未来空天地海一体化网络进行研究和产业化工作,形成五维一体研发格局。
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
上海交通大学重庆研究院由上海交通大学与重庆两江新区共建,由上海交通大学负责运营管理,重庆市科技局和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负责指导和监管,是上海交通大学在重庆市开展教育、科研、产学研等全面合作的唯一总体牵头单位。
研究院已建立起近30人的核心科研管理团队,其中,长江青年学者1人,正高级教授4人(含外籍1人),硕士及以上研发人员29人。
针对成果转化与创业孵化服务工作,研究院已初步建立起技术转移转化与投资团队,开发了一套项目动态管理软件系统,对项目孵化实现动态管理控制。
研究院结合重庆产业发展需求,努力将优质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截至2021年底,累计签约及落地孵化项目11个,累计孵化企业7家,其中两家企业完成重庆市科技型企业入库。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
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是由北京理工大学和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在重庆注册为独立法人的事业单位,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外派科研学术机构。
创新中心按照“发挥四项职能,建设五大领域,实现六个使命”的发展定位,重点围绕现代兵器、先进车辆、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化和大数据、新材料等领域,按照“院士领衔,团队落地,属地发展”等建设模式,打造院士领衔的柔性+专聘人才队伍,构建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国际交流等方面的工作,服务国家战略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北京理工大学双一流建设。
截至目前,重庆中心在册员工437人,科研人员413人,其中院士5名、长江学者等人才27名,高级及以上职称人员120名。
创新中心与成渝地区龙头企业及高校院所开展广泛技术交流和深入项目合作,已同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等20家川渝地区龙头企业及高校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2021年,全年新增合作孵化横向项目达94项,合同经费超过8900万元,已孵化落地4家企业。
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
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是由重庆两江新区与中国药科大学共同创办的事业单位。围绕创新药物研发,研究院构建了新药研究中心、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动物中心、高端制剂研究中心、药物分析测试中心五大技术平台,覆盖药物研发关键环节,积极和重庆生物制药行业开展产学研合作。
截至2021年12月,重庆中国药科大学创新研究院共有员工18人,其中长江学者1名、杰青1名、青年千人1名。2021年,研究院搭建了高端制剂研究中心,并成功转化基于连续流的高载药量微球制剂平台项目,获得1000万元种子轮融资;搭建的新药研究中心,开展 STING 拮抗剂、PPAR 激动剂、USP7抑制剂研发,其中 STING 拮抗剂的研发与临床转化项目进入2021年明月湖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并荣获创新奖。
2022年4月,研究院孵化企业重庆迈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参加“赢在南京·科创未来”生物医药融资项目路演活动,获得三等奖。
同时,研究院与包括药友制药在内的本土生物医药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开展合作研发、外包服务等产学研合作。
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
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是基于重庆市政府与吉林大学签署的全面创新战略合作协议及发展需要,以重庆两江新区为载体,聚焦两江协同创新区“四个高地”目标,依托吉林大学科技、人才优势合作打造的创新产业技术研发平台。
目前,吉林大学重庆研究院已建立起90余人的科研团队,与吉林大学10余个科研项目团队开展合作,将优秀项目引入研究院产业孵化平台进行孵化,包括多载荷多物理场耦合材料物性测试技术研发与应用、抗病猪的开发、先进功能材料零件增材制造技术与方法研究、基于5G技术的城市新型公共信息服务终端、轨道车辆铝型材构件三维拉弯扭柔性成形工艺与装备成套技术开发等重点项目;先后以作价入股方式与科研项目团队共同成立多家产业化公司。
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
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是长春理工大学整合高功率半导体激光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平台资源,与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共同打造国内领先的集光、机、电、算、材等领域相结合的特色新型高端研发平台。
目前,长春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引入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特聘长江学者和国家百千万科技人才负责牵头的115名科研团队。团队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并与重庆市发展紧密结合,构建了“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国防创新”的“三创新”体系,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装发共用技术等国家级项目5项,参与航空、航天、兵器等武器型号项目40余项,解决了一系列军工“卡脖子”问题。研究院依靠两江新区的优势孵化了本地科技型企业6家,并与川渝地区十余家企业、科研院所达成战略合作,为“三创新体系”和区域发展注入了活力。
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
华东师范大学与重庆两江新区合作建设华东师范大学重庆研究院,有效地整合高校、政府、企业的创新资源,实施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学研合作。研究院依托华东师范大学精密光谱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精密光学领域大力开展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工作。
截至目前,研究院共有员工80余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近50人。研究院于2021年4月获批“精密光学重庆市重点实验室”认定,于2021年10月获批“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认定。2021年,研究院累计完成“石墨烯介孔量子光催化网”、“工业级1030 nm 高能量飞秒激光器”、“1030nm高稳定性飞秒光纤种子源”、“光纤飞秒光学频率梳”等10个关键研发项目取得突破,目前正在进一步完善样机样品,争取尽快实现产业化。
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
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是由重庆两江新区和武汉理工大学共同举办的事业单位,旨在立足两江,服务重庆,辐射西南。依托研究院引进各类产学研项目并组建研发团队,集聚高端科技人才,在新能源汽车、环保工程、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产学研合作工作。
截至目前,武汉理工大学重庆研究院共有研发人员70余人,其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超过80%。研发团队围绕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大数据等领域,与中冶赛迪、重庆化医等企业联合开展产学研协同研发,已形成“场地物流车自动驾驶系统”、“平板电脑TP检测机”、“钢渣发泡陶瓷”等一批技术成果,正在进行调试完善中。
3044am永利集团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
3044am永利集团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简称”绿航院”)由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与3044am永利集团共建,是集科研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孵化、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新型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绿航院精准谋划突破绿色航空科技创新难点、精准发力弥补绿色航空科技创新短板,形成“绿色航空飞行器+绿色航空能源动力+绿色航空材料制造”的全链条技术创新体系和研发平台,增强重庆航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重庆航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重庆航空科技产业发展与壮大。
截至2021年12月,绿航院共有科研人员88人,省部级以上头衔专家19人,硕博研究生以上学历60人。2021年,成功获批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新型高端研发机构等市级平台。通过一年多的艰苦攻关,目前绿航院在混合动力复合翼敏捷无人飞行器、蜂群无人机快速制造技术、3D打印转子发动机技术及新型扣式电池研发等方向形成一定成果。累计引进重庆中纳科技产业化项目1项,孵化重庆绿航检测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4家。2021年成功举办航空能源动力绿色发展座谈会和举行“产学研”(无人飞行器方向)发展专题研讨会。
上海交大重庆临近空间创新研发中心
上海交大重庆临近空间创新研发中心是重庆两江新区与上海交通大学共同举办的事业单位,是国内唯一横跨航空、航天、临近空间三大空间领域的前沿科学机构。研发中心依托上海交通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在两江新区建设国内首个以临近空间技术为核心的研发中心,涵盖临近空间浮空器、微小卫星、临基发射三大领域。
截至目前,上海交大重庆临近空间创新研发中心共有员工70余人,其中全职人员42人,正高级人才10人,硕士及以上研发人员39人。研发中心依托上海交大航空航天学院,重点围绕临近空间浮空器、载人飞艇、微小卫星等领域开展应用研发,形成一批创新科研成果。其中,临近空间浮空器在2021年完成了前期电系统测试、骨架总装测试、质量复查、充气梁设计研制、地面验证分析等工作,计划于2022年开展总体及放飞流程验证试验。

https://mp.weixin.qq.com/s/hIGR-Dcwp046KtkKeXlJpg





上一条:3044am永利集团分党校顺利举办第三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下一条:关于开展3044am永利集团第三届“航空维修基本技能竞赛”的通知

关闭

政府部门

科研院所

航空院校

航空企业

学会协会

Baidu
sogou